幼小衔接专题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幼儿教育论坛 > 幼小衔接专题 >

幼小衔接|学龄前儿童应该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

        当下,学校的课程活动越来越丰富。有些家长可能不理解,搞这么多活动干什么?认为课堂学习、试卷分数,这些才是有实际作用的。
  其实,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,是对育人规律的不了解。
更丰富的课程体验,其实是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经历,在这过程中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提高,特别是有利于帮助孩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。
同样,家庭教育也要致力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。概括起来,学龄前儿童应该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  1.融入集体的能力
  在集体中,孩子首先要学会自我定位,我是这个班级的一员,我能够为班级做些什么?这样的角色定位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点困难。
 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,不像我们以前兄弟姐妹、堂姐堂妹、表哥表弟的很多。他在生活中,缺少交往的氛围。除了学校的同学,就很少有其他的交往圈子了。
  因此,作为父母,要为孩子营造融入集体的氛围。在这方面,学校的家委会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,在学校的活动之外,可以创设一些亲子活动。
比如学校开运动会,可能下午孩子们会放假休息。这时候,家长如果有时间就可以设计些配套的活动,比如在某某公园,组织跳绳或拔河比赛等。这类由家长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,即能拓展独生子女的交往圈,也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体验和经历。
  这种让所有家长的资源和能量积聚起来,由孩子们共享的做法,是提高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强有效的载体。
  2.自我控制的能力
自控能力,简单来说一些日常表现,比如学生在学校走廊大喊大叫、随意奔跑、不懂规则意识等现象,或在家做作业拖沓不肯做,不遵守行为规范等,这其实都是自控能力较弱的表现,而自控能力和从小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。
  事实上,在早期家庭教育中,家长往往觉得孩子还小,和他讲这么多他也搞不清,顺其自然就行了,于是不给他一定的约束和要求。这些孩子在家里想干嘛就干嘛,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可以。
  等他们进入学校,在集体的环境中,也就不懂得举手和倾听,不懂得如何在集体中与老师和同伴相处。这样的孩子,如果不尽早进行纠正的话,会变得很自我,今后难以融入社会。
建议家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,在家里可以尝试要求孩子安静地坐定几分钟,或者取消某项娱乐作为惩戒。如此循序渐进,逐步纠正,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。
        3.良好的情绪
  现在有些孩子遇到不称心意的事情,容易走极端,严重的还会用自虐的方式逼迫家长达成自己的某项意愿。这时候,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必要。
  通过沟通,家长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反应是适合的,恰当的,而不能一味地包容、妥协。
  新生入学时期,家长最好每天保持一定的亲子沟通时间,了解孩子在校的行为、以及行为背后的想法,特别是关注孩子情绪的稳定性,一旦发现有波动,及时与老师沟通,一同帮助他做调整。
  毕竟,学校的教育是有限的,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定和良好的情绪,家长做在前、做得多的话,自己孩子的成长就会得益多。
  学习和成长是需要素养作为支撑的。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前期干预是不可或缺的。
  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上述几个方面,建立一些正确的认识、形成良好的规范、培育基本的能力,对于他们平稳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段,乃至促进今后的发展,都是很有必要的。